了了問100公里
100公里第三回展覽現場
“100公里”實驗藝術作品計劃5回,已經做了3回,在了了也展示了3次。一個系列作品,從最早有思路到具體實施、展陳,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類似其實又差異頗大的情境,藝術家們付出的努力和收獲所得開始令更多的人好奇。“100公里”的微公號對第三回展覽現場做了深入報道,項目發(fā)起人之一張晉近期接受微公號“假雜志”的采訪,也深入地討論了這一實驗藝術作品。本文僅代常來了了的普通藝術愛好者提問,該作品的批評介入、當代美術館館長藍慶偉,和發(fā)起人張晉、沈陽超兩位藝術家作了回答,感謝他們。
Q
這個系列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發(fā)起的,您如何對它產生了興趣,決定要作批評的介入?
藍慶偉
我
覺得只要是實驗性的作品,可以促進、豐富成都的藝術生態(tài)的,都是需要支持的。另外一個他們鮮明地提出了克服懶惰,我覺得也是非常需要支持的。這種系列性的活動會對豐富一個城市的藝術生態(tài)有著幫助。
Q
這些作品最醒目的特征是藝術家離開日常生活的語境,到100公里以外的地域實施作品,在您看來意義何在?
藍慶偉
一
百公里以外以內,還是零公里,都沒有特別大的意義,它只是一個說法,一個借口或者是一個出發(fā)點,我覺得只要是在不斷創(chuàng)作新的作品就可以,我覺得它更多的是一個可以被被拿出來稱呼的說辭吧。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能夠通過一百公里的五次的這種活動,能夠促進藝術家的創(chuàng)作,也能夠通過五次的展覽呈現來促進大家的思考。
展覽現場,一對熱忱參與的母子
Q
作品計劃做5回,已做了3回,中間為什么發(fā)生了參與者的變更?
藍慶偉
參
與者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講的話,他們一直是期望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人來參與。這個呢,跟固定人員那種方式相比有好有壞,好處在于能藍慶偉夠讓更多的人有機會。當然如果有不好的話就是,變化可能會帶來歸零的感覺,就是可能影響每一次的連貫性啊,或者是遇到創(chuàng)作思路的重復。
關懷與探討
Q
從第一回到第三回,您注意到藝術家們從心智到作品有什么樣的變化?
藍慶偉
目
前看來從第一回到第三回的作品越來越好,因為不論是一百公里 作 ?為一個項目,還是一百公里作為一個團體,最終的衡量標準,還是每一個人的作品。最大的變化,我覺得一開始呢,他們在努力地為一百公里來正名。另外一個呢,是為一百公里來找合適的解讀和合法性的依據,這在前兩回特別明顯。并且力圖想通過研討的方式來為一百公 里,做出學術上的被定義,實際上是還是有一些不自信。但我覺得第三回有一些好處就是大家更多地關注自己的作品。
來參觀的藝術家
Q
請說說發(fā)起100公里行為的個人初衷?
張晉
個
人來說,我覺得大家的作品數量太少,喝茶時間太多,對自身藝術持續(xù)建構性的思考經常中斷。不能再等了,我們必須自己來張羅些展覽,讓藝術家的雙手動起來,相互向對方交叉學習。
沈陽超
當
時想著做這個事情我個人的初衷特別簡單,就是想要通過一些外部的事情來推動自己的創(chuàng)作,并且100公里每一回的時間跨度也不長, ?大家在這不長的時間內參與、外出、討論,都只跟創(chuàng)作本身有關。
展覽現場
Q
作品為何計劃做5回?現在做了3回,如何發(fā)生了參與者的變更?
張晉
五
回差不多是小型美術館或者畫廊一年的展覽數量。更多維度上,100公里不是一個群展,它需要五回連續(xù)地逼迫藝術家去實踐去犯錯去思考去完善自己的藝術體系,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累計出一些優(yōu)秀的作品。參與者的變更只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他/她那段時間忙,故不能加入但100公里對所有曾參與過的藝術家都是開放的,如果有時間, 如果準備好了,請隨時加入我們的出走和展覽。
展覽現場
Q
從第一回到第三回,您個人從心智到作品各方面有什么樣的變化?
張晉
參
與到100公里的藝術家其身份和知識背景都比較多元,100公里有一種類似學習共同體的概念,能相互分享學習到很多東西,對自身的幫助很大。做到第三回時,我個人明顯地覺得自己的創(chuàng)作和實踐體系更加豐滿更加篤定。
沈陽超
借
用周斌老師的話來說,就是在反復的出走、歸來、再出走的過程中自己慢慢的變成一個生活中的“有心人”,包括心智和創(chuàng)作。
熱烈的討論現場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